知史鑒今,行以致遠。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全體黨員學好“四史”,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2021年3月27日,海安市第二實驗幼兒園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和青年志愿者,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前往南通博物苑和張謇紀念館,感知張謇先生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光輝事跡,領略其背后穿越歷史、歷久彌新的偉大精神,引導黨員同志變身“四史”探訪者、傳播者,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讓黨史學習教育“出新入心”。
抓動員部署,讓學習教育“熱”起來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奮斗氣壯山河。對黨員干部來說,學習黨史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砥礪初心使命,是一門必修課。活動前,二幼支部書記丁月玲同志帶領全體成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上級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精神。并立足實際,對全園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行了全面細致規劃。
王琴同志就本次紅色尋訪活動進行精心部署,希望參加本次活動的成員,在尋訪足跡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收獲前行的動力,更好地擔負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帶動學習教育活動迅速在二幼校園“熱”起來。
尋先賢足跡,讓學習教育“活”起來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紅色尋訪之旅在這激昂高亢的的歌聲中啟程。這是一首歌,又不僅僅是一首歌,它在訴說著一個歷史結論,反映著二幼全體黨員的心聲,感黨恩、跟黨走是一輩子的信仰!
黨員代表和青年志愿者講起南通博物苑的歷史淵源和張謇先生的故事,為尋訪活動預熱。
千年環河城,百年博物苑。南通博物苑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濠河南畔。它由愛國實業家張謇于1905年創辦,是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漫步其中,獨特的苑囿式設計,兼具館之淵博與園之精美,并收中式韻味與西式格調。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專門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強調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位于南通博物苑的濠南別業建于1914年,是張謇先生在南通最早的私人住宅,開放二、三兩層:一是作為張謇故居進行了復原展示,二是利用二層部分空間舉辦了張謇的生平業績展。走進故居,寬闊通達的樓梯、古色古香的書房、敞亮通明的廳堂……似乎還能透過復原展示,看到張謇先生當年的生活印記。踏入張謇業績展,一幅幅老照片、一樣樣老物件,歷史感滿滿,記錄著張謇先生高舉“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兩面大旗,篳路藍縷,經營南通的事跡,反映了一個愛國志士對救國道路、救國方法等艱苦而曲折的探求……
張謇紀念館位于江蘇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東首,是為了紀念張謇先生而修建的,博雅靈秀兩相知。園內珍藏的上千件珍貴圖片和實物,以時間為軸線,從張謇先生的出生成長、實業救國、教育興國等維度,生動地展現了張謇先生艱苦創業、實業救國的傳奇一生。
活動過程中,二幼黨員同志或凝神傾聽講解,或駐足觀看實物資料,或凝視特定歷史場景,或細聲交流思想啟迪,體會感悟著張謇先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赤子之心;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實干敬業精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與先賢心脈相通,與歷史同感共情。
在張謇紀念館,紅旗飄揚,春風帶著歌聲飛翔。唱支紅歌給黨聽,不忘初心跟黨走,二幼黨員的歌聲所傳遞的愛黨、愛國情感引發了館內游客的深深共鳴。
薪火相傳青藍繼,見賢思齊勇爭先。愛國是張謇精神的底色,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張謇精神不僅成就了一座城,更是影響了數代人。回望過往先賢,凝聚一種精神,獲取一份力量,篤定一條前行的道路。這片燎原的信仰之火與時代精神的碰撞,為奮進新時代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撐?;顒幼詈?,二幼黨支部書記丁月玲同志要求大家,要從張謇先生身上汲取經驗智慧和精神力量,以本次尋訪活動為起點,尋初心憶來路,通過多元化途徑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揚先賢之志,讓學習教育“實”起來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紅色基因,山水相輝。此次紅色尋訪活動,進一步激發了二幼黨員勇于創新、奮力拼搏的熱情,增強了大局意識。全體黨員表示將把“張謇精神”內化于心、篤之于行,以張謇先生的愛國精神與社會責任擔當為精神標桿,堅定信仰,不忘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腳踏實地、真抓實干。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歷史已成過往,精神經久不衰。今天,我們學史,我們明史,從百年黨史中重溫初心,使之如磐,肩負使命擔當;今天,我們追夢,我們奮斗,在新時代里堅定信仰,使之如石,書寫新的榮光!
?。ㄍ跚?nbsp; 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