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吳玉蘭,女,1957年2月生,如皋市吳窯鎮三元社區居民。
2015年同村朱海林母親身患癌癥,耗盡家財仍無濟于事,未久病故,前妻不堪家庭重負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家中只剩下他和他兒子。為了養活孩子,朱海林要出遠門打工,可是孩子在家里又無人照顧,為此他一籌莫展。這時,作為嬸嬸的吳玉蘭站了出來,主動提出撫養孩子。吳玉蘭把家里孩子的房間收拾好,再加了一張床,翻出放在櫥里的新被褥鋪好,將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住到了一起。“孩子,從今天開始,這里就是我們共同的家?!本褪沁@樣的一句承諾,開始了一段長達8年的陪伴。
侄孫到家里的時候還不滿10歲,經歷了親生奶奶病故、母親出走的沉重打擊,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見人也不愛說話,總是默默地看著其他孩子依偎在父母懷里撒嬌,也許在他的心里,哪怕是責罵和哭鬧,只要爸爸媽媽都還在身邊,也是幸福的吧。侄孫的變化吳玉蘭全部看在眼里,心里也很是著急,可是這么小的孩子,那些道理和勸解的話即使講了,也不一定能明白。吳玉蘭只能從生活的細節入手,穿衣吃飯、陪伴玩耍,讓侄孫一點點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其實,吳玉蘭家的經濟條件很一般,雖說只是多了一個人吃飯,但也是多了份責任、擔當、辛勞。她說自己再困難,既然答應了侄子給孩子一個家,就要把侄孫照顧好。平時侄孫缺什么了,吳玉蘭都會毫不猶豫地買上,哪怕自家孩子沒買,也不能忘了侄孫。吳玉蘭的女兒女婿也很支持她的決定,甚至為此取消了再生二胎的計劃。
吳玉蘭明白,愛孩子不是給他吃飽喝足就是好,真正愛孩子,不但是從生活上照顧好,更要注重精神食糧的補充。侄孫做了好事就認真地夸獎,但是犯了錯誤吳玉蘭也會嚴厲地批評,像對待親生孫子那樣,不溺愛也不苛刻,就這樣,侄孫漸漸地開朗起來。到了初中的時候,侄孫不愿意住校,吳玉蘭也尊重他的選擇,就算自己累點,每天起早給侄孫做早飯,不管刮風下雨都提醒女婿記得準時接送。
侄孫讀了初中,同時也到了比較叛逆的時期。有一天從班主任口中得知,侄孫在班里不愛說話,還學會偷懶不寫作業,偷偷玩手機,吳玉蘭又驚又氣。面對著沉默不語的侄孫,她想發脾氣,可是她明白,此時打罵只會適得其反,便苦口婆心地跟侄孫講道理,講學習的重要性,講自己對他的期望。經過兩天的耐心開導,侄孫終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保證以后不再犯,聲淚俱下的一聲“玉蘭奶奶”讓吳玉蘭放下心來,也更堅定了好好撫養侄孫長大成人的決心。
每逢過年,家里再難,吳玉蘭都會給孩子們買好新衣服,這樣一晃就是幾年。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令人心疼,家里的農活從來不讓他干,只督促他好好學習,侄孫也很懂事,知道家里經濟情況不理想,也非常節約。不僅如此,吳玉蘭見朱海林家的房子破損了,便請人修繕,大門壞了,便幫他家換了個新的,她說,要幫侄子守好這個家。
“既然當初答應了,就要把孩子照顧好!”多年來,吳玉蘭一直銘記當初的諾言,精心照顧侄孫,使侄孫在這個大家庭里沒有受過一點兒委屈,甚至得到的愛比以前家庭更多。承諾面前,她選擇遵守,親情面前,她用真心去滋養,她學問不高,但人格高尚;她默默無聞,卻用最質樸的行動踐行重信守諾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