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03
15:23
來源
南通日報
出征少年時,歸來英雄魂。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部署“為烈士尋親”專項行動兩年來,南通全市上下聯動,及時回應烈士親屬心聲和社會各界期盼,不斷推動為烈士尋親圓夢行動,已先后幫助180余名烈士回家,在江海大地持續營造尊崇英烈、關愛烈屬的濃厚氛圍。
英雄者,國之干,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一切為國家、民族、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眹笫?,在祀與戎。敬天法祖、慎終追遠是數千年來一直傳承于華夏大地的重要文化習俗。從以最高禮遇迎接“最可愛的人”魂歸故里,到以常態化的方式為“無名烈士”尋親,全社會崇尚英雄的氛圍日益濃厚。作為革命老區的南通,載入英烈名錄的烈士有2萬多名,還有一批為建設新中國、保衛新中國而獻出寶貴生命的無名烈士長眠于江海大地。我們以尊崇之心為烈士尋親,早一天讓先烈與家鄉家屬重新親情相連,血脈相傳,這既是對烈士英靈最好的告慰和烈士家屬的慰藉,更是以感恩之心對英雄先烈精神的致敬與傳承。無數日夜時光流轉,幾代人魂牽夢縈的想念,一句“找到了”,讓牽掛終于得以安放。這是一場精神上的雙向奔赴,是一種落葉歸根的慰藉。
每位烈士的身后,都有一份長長的思念。為烈士尋親的難度不言自明。戰火的洗禮與歲月的推移就像層層霧靄,讓大量烈士信息“看得見卻摸不著”,為烈士尋親就像是一關接一關地破解“密碼”。在各種軍史、戰史、英烈書籍中找線索,與紀念館的數據庫進行比對,去相關部門查記錄……很多時候,很多人就是靠著這些“笨辦法”一點點把可靠、有用的烈士信息搜集整理出來。跋山涉水,只為印證某條模糊的線索;穿越千里,只為尋找某位可能知曉線索的人。因此,需要更大力度開發和運用現代勘探和生物技術,搜尋失蹤烈士遺骸,提升烈士尋親的成功率。發揮縣鎮村退役軍人三級服務體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優勢,暢通為烈士尋親“最后一公里”。運用大數據、新媒體手段,聯合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力量,發揮媒體、新媒體平臺等社會優勢,合力為烈士尋親。
為烈士尋親,我們尋找的不僅是“團圓”,還有那穿透時空的精神、甘愿舍棄小家甚至生命的信仰,因此不能止步于“找到了”。烈士長眠于地下,但烈士精神長存。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每一次緬懷都是一場思想的洗禮;每一個敬禮都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修繕保護好烈士紀念設施,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和烈士精神內涵,讓城市的紅色文化活起來、動起來。規范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管理保護工作,把全市零散烈士墓地和烈士紀念設施陸續納入管理保護,進一步摸清“家底”、補齊短板……同樣是重中之重。同時,拓展志愿服務項目,比如動員有專業技能的志愿者幫助修復遺像、證件,為烈屬提供代祭掃等服務等。我們相信,只要有人記得,他們就不曾離去;只要有人去做,“團聚”就有希望。
一座城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在昭示未來。烈士回家,與苦苦相盼的親屬“團聚”,與不斷向前的城市相融;烈士精神,在城市弘揚,在每個人心中激蕩。為烈士尋親,為英雄立碑,讓他們的精神代代相傳,我們才能不斷激發奮進的力量,砥礪前行。
(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