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22
16:03
來源
南通日報
“春節到,燈籠俏?!睂τ谥袊藖碚f,年味清單里少不了“氛圍組”燈籠。隨著農歷新年腳步臨近,海安市墩頭鎮毛莊村的海安美閣盛鼎喜慶工藝廠迎來了銷售旺季,由村民純手工制作的燈籠樣式豐富、制作精巧,深受南通周邊及福建、廣州等地市民喜愛,去年銷售逾20萬盞。
一盞盞燈籠從這里走向千家萬戶,成為毛莊村的致富產業,不僅推動村里的閑置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還有效促進了村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
年銷逾20萬盞,粵閩市場供不應求
寒風掠過,田野顯得空曠而寂靜。沿著海安市墩頭鎮毛莊村的進村公路前行,陡然間,一串串高掛的大紅燈籠出現在視野。
循著火紅,仿佛踏入一個童話般的燈籠世界:地上堆滿了燈籠成品和流蘇配件,金色的線條與紅色的絨面底布相得益彰,濃郁的年味撲面而來?!澳甑资菬艋\的出貨旺季,根本忙不過來,今天就有500只燈籠發往泰州興化……”負責人鄧玉法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一刻也不停歇地為即將發出的燈籠收攏貼標、檢查裝袋。
2007年,鄧玉法去山東專門學習了制作燈籠的手藝,并在市區開了一家燈籠廠?!澳憧蓜e小瞧這燈籠,從布料到鋼絲再到配件,一個都馬虎不得……”他隨手拿起一只制作精良的燈籠,打開了話匣子:一開始學的是在傳統綢布蒙面上貼畫,后來綢布變成了絨面布,再后來,為了方便運輸,貼畫也變成了用熱熔槍拉出的縷縷金條。
廣袤的鄉土大地、純手工的農產品以及樸實的農民主播,“三農”直播擁有天然統一的“人貨場”。
去年12月,習慣在短視頻平臺分享生活日常的鄧玉法也學著其他手藝人,嘗試帶著自己的燈籠入了網,不僅在短視頻平臺上開了網店,還做起了直播帶貨生意。
目前,網店售賣的燈籠主要有100號和80號兩種規格。“我們從去年12月開始直播,因為價格低、品質好,一開播就供不應求,短短一個月就賣了幾萬只?!背酥ヂ摼W的東風,燈籠也從蘇中小村飛到了新疆、甘肅等地,“毛莊村燈籠”的名號越來越響。
“年前線下的訂單量大,我們短暫舍棄了直播賣貨,更加專心于老客戶。”在和鄧玉法談及如何更好利用當前“潑天的流量”時,他言語中常有“作退一步想”的思路。在他看來,當前毛莊村燈籠“爆紅”熱度,更多的是來自春節天然的傳統節日內核,“有從天而降的熱度是幸運,但持久消費力的養成仍然要靠對燈籠品質‘十年磨一劍’的精心培育。”鄧玉法說。
慢工出細活,純手工編出濃濃年味
每到春節,燈籠就成了節日里獨特鮮明的標識。在手藝人匠心獨運的制作手法和時代一遍遍的創新磨洗下,也淬煉出更為強勁的文化韌性。
“你可別看她們年紀大了,一天制作1000多個燈籠不成問題?!表樦囉穹ǖ慕榻B,在操作車間堆成小山的絨面布料前,只見74歲的陳香梅左手拿著熱熔槍,右手輕捏燈籠口,一邊輕巧轉動、一邊調整鋼絲位置,動作嫻熟,僅需20幾秒,就給18根鋼絲均勻鍍上了金線條?!白詮男∴嚮貋黹_廠,我就一直在這里工作,十幾年下來,手藝也愈發熟練了?!痹捯粑绰?,又一個成品燈籠在她手中誕生。
調鋼絲、穿絨布、拉金條……一個成品燈籠的制作往往需要十幾道工序。在這個十幾人組成的團隊里,鄧玉法采取了一種靈活的生產模式:一些需要精湛手法的工序要在車間完成,如燈架制作、拉金條等;而另一些工序則相對簡單,可以由村民拿回家制作。這種靈活的工作方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吸引了更多周邊村民的加入。
隨著燈籠產業不斷發展,鄧玉法的燈籠也逐漸面臨款式老、品種少等問題。他開始在保留傳統燈籠骨架韻味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裝飾元素,使燈籠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現在的年輕人追求新穎款式,如果我們不推出新產品,就會被淘汰。”燈籠廠老板娘陸愛琴一邊忙著制作燈籠掛件上的中國結,一邊說。七扭八扭間,紅線在她的巧手下,瞬間變成了精美的花。在她看來,如果燈籠的“求新”品質上不去,一味追求產量,可能會出現燈籠滯銷的情況,好的手藝可以吸引客戶,而不斷地創新款式才能留住客人。因此,衍生燈籠周邊產品也是實現燈籠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如今,燈籠廠里除了燈籠外,還有中國結、斗香等春節商品,均由工人純手工制作。鄧玉法介紹:“我們結合現代技術,使用了防水、耐用、不易褪色的材料制作燈籠,燈籠上的圖案也更加豐富多彩。燈籠主體上還裝飾有中國結、小燈籠等寓意吉祥的掛件,增添節日氛圍?!?/p>
家門口就業,小燈籠打開增收之路
秋收之后,63歲的孟從蘭與鄰居們每天吃完早飯后便相約前往燈籠廠,開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回家用餐后,下午他們又會返回工廠繼續工作。村民們將這份工作笑稱為“家門口務工”。
在制作團隊里,孟從蘭年紀相對輕些,負責扭鋼絲;陳香梅年輕時就是個遠近有名的割稻子快手,鄧玉法便交由她負責拉金條,而80歲的陳金蘭則由于腿腳不便,就給她安排了個輕巧活剪鋼絲……當天,這群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人組成的流水線各有分工,如同一臺精密的機器,高效運轉。
在日漸提高的互聯網普及率、農村日趨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鄉村留守老人們在農忙之余,也有了更多的零工機會。
2020年,面對市區高昂的租金和用工成本,鄧玉法將燈籠廠搬回了村里,同樣,也就是回歸村里的那幾年,他看見了村里留守的老人的價值——
“我觀察到農忙后奶奶們賦閑在家,而廠里正好要用工,她們來做些零活,不就有額外收入了嗎?”于是,在鄧玉法的呼吁下,村里的老人紛紛踏上家門口就業之路。對他來說,這個決定無比正確:不僅不用高昂的租金,還有了一群知根知底的老鄰居來干活。“交給她們做燈籠,我很安心。”
對于老人來說,在“家門口”務工,也是個雙贏的結果:冬閑人不閑、手頭有錢賺。到了出貨高峰期,燈籠廠一天最多雇用了20多個老人?!按蠹叶己茉敢鈦磉@里干活,還能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币荒晁募径加谢钭?,每天上午6點工作到晚上6點,到了農忙時節則可以請假,平均下來每個月都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小屏”時代,少數手藝人在積累了一定粉絲量后,會全職投入直播帶貨,放棄原本的手工藝。然而,鄧玉法卻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他深知,無論銷售方式如何變化,保證燈籠的質量才是關鍵?!拔易隽耸畮啄甑臒艋\生意,是‘手藝人’不是‘網紅’,即便燈籠線上賣火了,也要保證每一個燈籠的質量,守住每一個老客戶的心?!?/p>
(記者 王穎 盧兆欣)